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
5月29日晚,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结合李薰、师昌绪和郭可信三位院士的事迹,生动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科技报国的故事。
对中国作出贡献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发生了一次坠落事故,飞行员当场身亡。遗憾地是,关于这次坠落的失效分析工作进行了三年都没有进展。最后,英国人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李薰先生。
“根据战斗机制造厂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李薰先生很快找到了事故元凶,合金钢中存在氢,氢导致钢内部发裂造成事故。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设计建立定氢仪器,进而提出消除钢中氢的方法,帮助企业运用这项技术生产出批量合格的飞机。”李依依说。
一时间,李薰在英国成为知名科学家,受到学术界高度赞誉,但他时刻想着却是自己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不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邀请李薰回国建立冶金研究所(后李先生改为金属研究所)。面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多位领导的升职加薪,加入英国国籍的挽留,李薰先生毅然拒绝,他说:“我永远是中国人!”
但是,李薰的回国路却不是一片坦途。“英国拖延他的回国申请,几经曲折,1951年8月,他才回到了沈阳。”李依依说。
与李薰先生一样,在海外求学的师昌绪先生的归国路同样曲折。他是美国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
为了争取尽快回国,1953年,张兴钤、李恒德、师昌绪等15人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他们在信中说:“我们远隔重洋对祖国热切的怀念与日俱增……然而驾驭在这一切之上的是从祖国一次次传来的好消息,这些消息鼓舞着我们,使我们在痛苦中充满着希望、信心和勇气,也使我们更迫切地渴望着早日回去!”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以此信据理力争,才得以用美国空军战俘换回中国留美学者。“直到1955年6月,师昌绪先生才回到祖国的怀抱。”李依依说。
师昌绪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我们要做别人做不了的老祖宗的工作
老一辈科学家不仅热爱祖国,在科学研究上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大幅度地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我国也有人也提出要搞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但很多人认为这种技术受到美国严格封锁,中国想要做出来是异想天开,不可能完成。
1964年,师昌绪接受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与大家一道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科研人员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研制出九孔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也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李依依说。
(作者:陆成宽)
- 科学之旅 逐梦深蓝——大连海事大学分营科学旅程落幕 2024-07-31
- “关爱儿童、防拐防骗”科普宣传活动 2023-03-13
- 激发创新青春力量 厚植科学人才沃土 2023-03-22
- 三月春风处处暖 雷锋精神代代传 2023-03-10
- “科技创新·筑梦小小科学家” 系列科普活动正式启动 2024-11-18
- 科技启航 梦想飞扬 —科普大篷车走进长垣市常村小学 2024-11-08
- 新乡学子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映展评活动中喜获佳绩 2024-11-01
- 新乡市科普大篷车走进卫滨区姜庄街小学 2024-09-14
- 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巡展新乡封丘站正式启动 2024-09-14
- 关于举办第39届新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 大赛的通知 2024-09-04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552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