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澳新科技社团研究(意大利篇——上)

发布时间:2021-03-22  浏览:1994次   来源:学会服务365

一、意大利科技社团的发展历程


(一)17世纪:近代科学社团发源地


12世纪时,意大利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北部的众多城邦逐步借助地理优势发展经济,到15、16世纪时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商业繁荣。蓬勃发展的贸易交流带来了大量古希腊书籍,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亚平宁半岛逐渐流行,最终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繁荣的经济使得意大利城邦世俗政府的权力日益强大,久而久之,城邦的王公富商不满足于臣服罗马教皇,希望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获取更多权力,意大利诸城邦因而加入了直面圣经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时,城邦的世俗领袖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开始积极支持人们进行技术发明和机械创新。在经济利益和提升形象的驱动力指引下,世俗领袖资助大学,并积极支持数学、解剖学、博物学和实验。但是随着宗教改革和大学中对正统宗教知识教育的加强,世俗君主发现无法在大学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只能寻求其他的赞助方式,私人资助的现代科学研究的新兴机构——科技社团——应运而生


(二)18世纪:自由结社与集中管理并存


18世纪的意大利依然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但主要地区的统治者改为了奥地利王室。1713年,根据乌特勒支合约的规定,奥地利王室取得了米兰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的领导权。同时,托斯卡纳地区通过和奥地利王室联姻,结束了美第奇家族的统治,也划归奥地利所有。由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获得了意大利几个主要地区的管辖权,意大利的北部甚至由维也纳直接控制以获取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为理性主义和学术氛围在意大利的散播铺平了道路。当时意大利的主要城市,如米兰、罗马、威尼斯、都灵、那不勒斯等,都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聚集地。欧洲各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如歌德、雪莱、济慈、拜伦等人都曾周游意大利,一时之间意大利成为欧洲的旅游胜地。在理性主义盛行和鼓励学术交流的氛围影响下,18世纪意大利的科技社团逐步盛行起来,并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三)19世纪:在民族复兴中跌宕起伏


19世纪的亚平宁半岛,政权频繁更迭,跌宕起伏。步入19世纪之时,意大利被他国占领,四分五裂,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到了19世纪末期,意大利已经实现民族统一,独立自主,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型。这百年间,意大利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转型阶段:1796—1814年期间,拿破仑占领意大利,法国管理模式在意大利全面推行;维也纳会议(1815年)结束后,意大利回归到分裂状态,亚平宁半岛上有8个公国和地区,但意大利人已经形成了民族统一意识并为之努力,1814—1860年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复兴运动时期;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意大利终于在1861年形成了初步统一的国家,并在1871年定都罗马,成为真正独立统一的国家。


二、意大利科技社团的发展现状


科技社团分布在庞大的非营利组织中,没有特定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管理,并且意大利政府一直以来对非营利组织都是松散管理,实施自愿注册的原则,登记注册的繁琐程序导致未登记注册协会的数量明显高于已登记注册的协会数量。所以,意大利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和特征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的估测。直到2016年,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才第一次对非营利组织展开官方性质的全面普查。此次普查的时间段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包含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主要开展活动、参与人数等基本情况。


(一)意大利科技社团的数量规模


2016年,意大利官方第一次统计了科技社团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规模,统计局根据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活动分为12类,与科技社团相关的主要是教育和研究、健康两类。教育和研究的非营利组织数量近年来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1.6万降至2015年的1.3万,占非营利组织总数的4%,其中协会在教育和研究类非营利组织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48.5%,约有6538个;健康类的非营利组织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615个,达到1.2万个,但所占非营利组织总数比以往下降了0.2%,比例是3.4% ,其中的协会又在健康类非营利组织中占比高达85.2%,约有9875个,其在意大利的医疗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意大利科技社团从业人员特征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意大利的非营利组织数量达到了33.6万个,比2011年增长了11.6%。这些非营利组织雇佣了552.9万名志愿者和78.8万名员工,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6.2%和15.8%。意大利所有非营利组织中,从事与科技相关的教育和研究、健康两类领域相关工作的员工数量分别为12.5万和17.8万,仅次于从事社会援助和民事保护的从业人员数量。与2011年相比,从事教育和研究的员工数量只增加了2.9%,而在健康领域就业的非营利组织员工数量增加了11.9%。此外,志愿者参与健康类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较多,约有42.9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27.0%;但参与教育和研究类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数量(16.1万人)较少,比2011年减少了8.9%。可以看出,科学研究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就业形势严峻。


(三)意大利非营利组织地域分布特征


从地域分布来看,意大利的非营利组织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状态类似,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同样是北部明显多于南部。根据统计数据,意大利北部10个区共有17.1万个非营利组织,占比为51%;意大利中部的4个区共有7.6万个非营利组织,占比为22.5%;而意大利南部6个区和2个岛一共有8.9万个非营利组织。其中米兰所在的北部伦巴第大区和首都罗马所在的中部拉齐奥大区的非营利组织数量最多,分别有5.3万和3.1万个。单位人口所拥有的非营利组织数量与非营利组织的地域分布呈现相同的特征,东北部每万人有67.4个非营利组织,中部地区(62.8)和西北地区(57.7个)次之,而2个岛的每万人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数量(46.8个)甚至高于南部地区(40.8个)。


三、意大利科技社团的管理体制


由于各国文化、制度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等专有名词的定义不尽相同。在意大利,这三个专有名词的涵义与国际上通常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意大利的非政府组织起初是天主教的传教组织和民族观念崛起过程中支持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机构,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成为特指进行发展援助和社会救助的组织。而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非商业机构和非营利社会公益组织这些概念一般指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既不属于国家机关也不属于市场的承担公共社会服务的机构,科技社团就是属于后者。随着意大利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对这类机构的监督管理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法律制度框架


意大利自1861年建成统一国家之后,逐步开始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包括科技社团在内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议会通过的与慈善组织相关的大法案,被看作是第一个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管理法案。1862年出台的752号法案试图尊重和保护慈善组织。1890年通过的慈善和社会关怀相关法案,旨在把慈善组织直接纳入政府管理和控制之中,成为国家公共机构的一部分。1948年的宪法允许一个多元化社会的存在,承认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中表达个体自由的形式。1988年出台的396号决定承认了个体成立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从20世纪90年代起,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银行基金法”、“社会合作社法”、“志愿者组织法”、“社会导向的非营利组织法”、“社会促进协会法”、“社会关怀改革法”等,这些法律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完善。


早期意大利对非营利组织的态度是防范和监督,主要目标是避免非营利组织利用慈善组织的地位谋取经济利益。从20世纪70年代起,非营利组织从公共机构中剥离成为独立实体,但政府对其的管理规定较多、限制一向比较严格。现在意大利议会和立法机关转变了态度,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放宽了限制,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希望通过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增加和职能的多元化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二)社团登记制度


在意大利,成立一个非营利组织非常简单,不需要政府批准,但在法律层面,是否登记注册存在区别。就科技社团所属的协会而言,登记注册的协会具有法人地位。这类协会必须经过政府认可,在意大利各大区的管理机构注册登记为法人实体。事实上,意大利未登记注册协会的数量远高于登记注册的协会。未登记注册协会不具备法人资格,没有获得官方承认。这类协会不需要提交明确的管理章程等正式文件,会员们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选择其认为合适的方式管理和运行协会,相较于登记注册的协会更加自由。但是,由于未登记注册的协会不是法人,所以不能直接购置资产,组织和会员之间的财产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实行组织财产和个人财产适当分离的原则,即“不完全财产独立”原则。


(三)对经营活动的监管


随着社会需求的大幅增加,政府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其中,一项重要的转变就是意大利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允许既包含公益目标也包括私人目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通过募捐和资产管理以外的活动创收,以实现财务稳定,保障独立性,从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不同部门的监管力度也不同。卫生部对所有医学相关的科技社团的管理非常严格,定期审核并认定这些组织的资质,检查这些组织的运行状况;劳动和社会政策部以及教育、大学和科研部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关注度也较高。有的监督管理机构会要求管辖下的非营利组织提供年度报表或纳税申报表,这些报告都不要求必须公开,也没有法律要求必须进行外部审计。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