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抗战烽火的14封家书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1562次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母亲大人膝下:

  启禀者,自别遵(尊)容,经数年之多,近来想(必)玉体康健,合家均安,男前接家信及已回信,信内寄国币伍佰元,想(必)已收到……男已开往湘潭,担任防线,工作紧急,请母亲不要挂念。

    1944年6月12日,日军大举进攻湖南湘潭,中国守军奋起抗敌。这是陆军第10军下辖第3师军人周洪发于6月7日在湘潭前线写给亲人的一封家书。

    周洪发,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他从军出川,先后参加枣宜会战、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湘潭防卫战等。后来,周洪发身负重伤,被送到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坝131后方医院治疗养伤,之后与亲人失去联系。

    笔者根据周洪发亲人保存的14封家书、一张《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及其家史进行整理,连接起历史碎片,还原一位尽忠报国、铁血柔情的普通抗战军人形象。

    为国尽忠理所应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守军节节败退,军队伤亡惨重。1937年8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征兵法令》规定:凡年满18岁至25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不征”原则抽签。后来,由于兵源不足,扩大征集对象,改为“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随着兵源进一步紧缺,各地强抓壮丁的现象愈演愈烈。

    周洪发在这一背景下走上了抗日从军的道路。据周洪发侄子周启海(现年71岁)口述,父亲(周洪发的哥哥周云青)临终前叮嘱:“你幺爸(周洪发)生于1914年,24岁时挑干粉条上街卖,被保长抓丁从军。”

    周洪发从军不久,便从湖北宜昌写家书给父母。他说:“父母亲:男于六月二十九日寄回一信,到现在还没有接到回音,不知道收到没有,故所以男放心不下,又才写这封信……男自役拨到一百八十五师野战□□营第三连,一切事情都很好,身体也很强健,请两位老人不要想念我,男自己知道严守军营中规矩,服从上级的命令,将来一定有办法的,馀不多写,敬祝贵体双安。男周洪发,八月初四日。”这封家书的内容,隐约透露出周洪发被抓丁从军且父母担忧他安危的事实。

    经过战争的洗礼,周洪发深刻认识到没有国哪有家,为国家尽忠理所当然。他在家书中写道:“母亲大人、家兄尊前均安:脆禀者,男由家动身出外从戎,为国为民,理所应该。”

    周洪发从军后,经过军事训练,被编入位于宜昌长江上游江防军下辖94军185师555团迫炮连服役,并于1940年6月在宜昌参加了枣宜会战。其后,又随部前往湖南抗日战场。

    根据多封家书信封上的邮寄地址可见,此时的周洪发被编入陆军第10军下辖第3师卫生队从事输送工作,如“湖南常德陆军第三师卫生队周缄”“湖南衡山石湾第三师师卫生队周寄”“湘衡山光山部卫生队周缄”“由湖南长沙光山部卫生队周缄”“湖南都昌部卫生队周缄”“由湖南长沙第三师卫生队输送班周缄”等。

    周洪发在湖南前线参加了多次战役。他写道:“男前三十二年十一月开往常德,合(和)日本鬼子作战,前线紧急万分……”“我部队于十一月十九日开往前线常德德山一带,与日倭血战,把他(们)打退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平安返回原址——石湾。”“弟已在常德会战之事,我们得了很大的光荣归队……”“因未(为)前次长沙三次会战得到最终胜利,现在又要四次会战了……男会战下来,在(再)给大人奉书……”

    在一次战斗中,周洪发不幸中弹,子弹从其前胸打入,穿透肩胛骨。因伤势较重,他被送到131后方医院治疗养伤。

    惦念亲人铁血柔情

周洪发在数百公里外的湖南前线杀敌,对家乡亲人的惦念始终萦绕于心,尤其是对自己未能在家侍奉母亲很愧疚,希望得到母亲的原谅。

 他写道:“母亲现已年迈,一切饮食起居,还望大人自当保重……”“现在请大人在家好好保护玉体安泰,不要挂念你男,你男本想返里侍奉大人,因此路途太远难以返里,恳请大人原谅为要。”国难当头,忠孝难两全。周洪发对胞兄周云青述道:“自别家以来已数年了,对于家母靠兄奉待照料,弟在外是为不孝子了,只能为国尽忠,不能奉养母亲……弟已在常德会战之事我们得了很大的光荣收队,弟本应请假返家,耐(奈)因国难时期,请假上峰不准的,待战事结束时,又(再)请假回已(与)兄相聚。”“男望我大人寿高数百,男才好扫清倭奴,消灭日本……你男抱定决心抗战,平息才能返里,同想(享)荣华……”

 周洪发转战湖南各个抗日战场,不时将微薄的饷薪寄回家,以减轻家里负担。他写道:“……今年田中收成如何?家中货物昂贵如何,一并来信示知。”“因男不能在侧侍奉,远隔他乡,诸事还望大人原谅,现在男已由邮局寄上国币伍佰元,虽则钱少无多,以表敬意。”

 周洪发十分关心家里是否享受抗敌出征军人优待事宜。他说:“……男并询有抗敌出征军人优待没有?如无,速与男来信言明,以便寄证明书还家。”“前规定每年应领之优待谷,是否领到,请来信详示。”

 周洪发从军后,照顾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周云青身上。周洪发多次在写给胞兄的家书中,表达愧疚和感激:“云清吾兄大鉴:来信接阅,知您在家事务很忙,家中大小均吉使,弟在外安心工作……兄要我努力报效祖国之言,弟牢记在心,不久将来能回到老家,与母亲哥嫂一起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弟已知悉家中情况,弟非常高性(兴)……以后扫清倭奴,你弟返里再来敢(感)谢我兄代劳之情。”“云青长兄与嫂均各好吧,但家中一切事务全赖兄照料,母亲年老侍奉亦望兄注意敬奉,弟归后返家,重报爱恩。”

 周洪发在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后,于1944年7月19日写下最后一封家书。他说:“现男负伤,拨在后方医院养身,出力前方,理当然也。男伤已愈,请母亲和家兄好好保养身体,以免耽(担)虑。”从此,他便失去联系,至今已70余年。

 然而,周洪发的亲人从未放弃寻找其下落。

 周洪发母亲在弥留之际,拉着周云青的手说:“一定要找到你弟弟,让他认祖归宗,暗格中的信就是凭据……”

    周云青去世前,同样嘱咐儿子周启海,要他想办法找到幺爸周洪发。周启海曾多方奔走寻找,甚至在台湾回大陆探亲的老兵中打听,均无结果。此事成为周家一大遗憾。 (曾友和 李俊)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