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新冠肺移植患者出院!胸外专家提示还有这些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0-07-29  浏览:1729次  

7月21日,65岁新冠肺移植患者崔志强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出院。据悉,崔志强是目前全球已开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术后,首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从1月23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到使用ECMO和呼吸机维持生命62天,一度被认为“救不过来了”的崔志强,4月2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双肺移植手术后重获新生。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那么,哪些疾病需要进行肺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是多少?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呢?

哪些疾病需要进行肺移植手术?

肺移植手术主要针对终末期肺病: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差,日常活动严重受限,每天感到气急,需要依赖氧气生存;预期寿命较短;药物和外科手术不见效果,没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下才适合做肺移植手术。具体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先天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所导致的肺气肿、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结节病、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一般来说进行双肺移植的最佳年龄应小于60岁,单肺移植患者年龄应小于65岁。患者进行手术的最佳条件是每天吸氧,保持好的营养状况和精神状态,平常可以进行散步活动,能够配合医生治疗,没有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手术之前需要注意保护自身呼吸功能,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适当地进行运动。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减少参观建筑物和装修场所,避免接触宠物、花粉和二手烟。

影响肺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如今肺移植手术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在移植过程中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成功率。首先,对肺移植患者进行全程管理,是提高肺移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包括患者住院后的气道管理、呼吸道管理、各项检查、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管理、术后抗感染、抗排斥,ICU呼吸机的应用以及长期的随访等。各项管理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其次,患者作为受体,身体素质非常重要,需要检查是否存在其他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此外,供体肺质量的好坏也至关重要,供体肺取下来之后要进行冷处理,争取在6个小时之内移植到患者体内。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超时了,供体肺会受到损伤,移植后的成功率也会大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一些边缘性供肺的质量较差,但医院通过体外肺灌注(EVLP)机器进行修复,再对这类边缘性供肺进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评估后,也是可以保证手术安全的。

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

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肺移植手术的并发症已经大大减少,但是仍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严重的心律失常,术后发生的应急性溃疡,胃肠道的并发症,因长期卧床引起的肾静脉血栓、肺栓塞,还有术后会发生的细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水肿,在术后早期的发生概率为10~15%,中重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容易产生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等。第三类并发症是与免疫相关的,如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此外,远期并发症包括脑部中风及其他远期的癌症,比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会形成肿瘤。

针对出现的感染并发症,医院会采用成熟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伊曲康唑等。在控制排斥反应方面,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免疫诱导药物,包括抗淋巴细胞抑制剂(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体(抗CD3单克隆抗体、抗CD20单克隆抗体又称利妥昔单抗)。一类是免疫维持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等。术后常将几种药物联用,以有效避免急性排斥反应。

肺移植手术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3年的生存率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可以达到70%和60%以上,有些恢复得好的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甚至可以再生育。患者在术后应坚持服用抗排斥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关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适当进行调节。此外,患者需要谨遵医嘱,主动配合医生定期回访,做好拍胸片、CT、肺功能等各项检查。如果发生后续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药物;如果发生感染,更需要及时处理。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