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这可少不了载荷专家

发布时间:2018-03-07  浏览:6382次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韩培 邸凤萍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进入空间站时代。今年,我国将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此次选拔在数量、种类、范围上都有所变化。”

  杨利伟表示,前两次(航天员选拔)以驾驶员为主体进行选拔,未来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此外还要选拔飞行工程师,执行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等任务。同时,还要选拔载荷专家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科学实验,将空间站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选拔招收范围也不局限于空军飞行员,还要面向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联盟号进入太空,半个多世纪以来,迄今已经有来自38个国家的560人先后进入过太空。我国从1992年9月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至今,共完成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已成功将11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其中,包括9位男性航天员和2位女性航天员。

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

  按照任务分工,航天员包括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还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

  “载荷专家”是什么?

  载荷专家是到太空去进行各项专门科学实验和探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担负重要综合航天实验的专家,简单来说,载荷专家就是参与空间实验操作的航天员。

  载荷专家不要求飞行员背景,但须在科学、医学、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主要负责相关实验载荷的操作。载荷专家在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障了相关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成为实验操作闭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如,2016年,国际空间站第一次进行了太空DNA测序实验,而这个实验就是由NASA载荷专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获得癌症生物学博士学位凯特·鲁宾斯进行的。

NASA航天员凯特·鲁宾斯首次在太空进行DNA测序

  航天员能不能在太空实现对空间实验状态的准确判断和高效操作,决定了空间实验的成果质量。为了配合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开展,国际上的航天技术强国,例如美国、俄罗斯等都对参与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乘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对参与空间实验操作的航天员称呼不同,如美国在阿波罗登月阶段称为“科学家航天员”、在航天飞机阶段称为“载荷专家”,俄罗斯在和平号空间站阶段称为“研究航天员”等,为避免混淆,在本文中将其统称为“载荷专家”。

  按照航天员的任务属性,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类: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国外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岗位及其主要职责主要见以下表格:

国外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岗位及其主要职责

  “载荷专家”发展史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活动的深入,空间科技活动越来越专门化,职业航天员大都是飞行员或试飞员出身,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这些科学技术工作,于是载荷专家应运而生。

  前苏联1964年参加“上升1号”飞船的费奥克蒂斯托夫就是第一位有效载荷专家,因为他是一位航天设计师,参加这次飞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飞船太空飞行的实际考察。

前苏联首位非服役军人的宇航员康斯坦丁·费奥克蒂斯托夫

  美国1972年参加“阿波罗17号”登月飞行的航天员施密特是第一位真正的载荷专家,他是职业地质学家,在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方面的优势远胜于其他航天员。

哈里森·施密特收集月球标本

  美国航天飞机研制成功以后,开始大量选拔载荷专家参与航天任务。航天飞机对人的身体要求比以往的载人航天器低得多,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好,经过较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胜任航天飞行的需要。为满足专项空间实验的研究和操作需要,NASA将载荷专家列入航天员计划。自此,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可分为指令长、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

  国际航天飞机任务中部分载荷专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空间站的出现,为开展长期、可动态调整的研究任务提供了可能。2011年进入运营期后,参与空间站任务的载荷专家担负了专业性空间研究项目的具体实施,比如空间生物学、物理学等专业性项目以及部分新技术验证项目,并在必要时指导飞行工程师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中国空间站舱段功能示意图

  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是掌握将人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基本技术,第二步任务目标则是掌握建造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如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以及载人空间组合体控制和运行技术等,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阶段即空间站工程任务的稳步推进,工程任务重点也将随之转移到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上,届时将开展大量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物理与空间环境、空间地球科学与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验证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就需要具有科学和工程研究背景的载荷专家的参与,以满足空间复杂实验操作、在轨实验设计、在轨样品处理与分析、实验模块更换、实验设备简单维修等空间任务要求,保障空间应用任务的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