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看到你发朋友圈了,可你为什么还不回我微信?
不回微信,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可是……
据《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消息日发送量达380亿,日发送语音量达61亿,而9月平均日登陆用户数是9.02亿,这就意味着每日人均发送消息约42条、发送语音约7次。用户量占我国总人口近65%,抛开使用频率较低的学龄前儿童(含婴幼儿)以及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工作需要(不仅仅是微商)以及人际交往需要等原因,微信的用户粘性越来越强,绝大多数中青年的生活,几乎被社交软件填满,以至于当我们在谈论“什么样的人会让你讨厌”时,“不回微信”这种生活细节类的答案被不少人提及。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表示,既然不回微信,那么友谊的小船别说是翻了,炸了都可以,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不回微信”的人并不是少数。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可是为什么不回微信呢?
(注:本文讨论的“不回微信”是指不回来自微信的消息,包含语音、文字和图片。当然,也许并不是永久性不回,可能是对方回消息的时长超出你的心理预期或忍耐极限,或者对方要回消息时发现已被拉黑删除导致的永久性不回。)
愤怒的人似乎倾向于只把它当作一个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可事实上,“不马上回消息”的影响因素却不止这一个,或者说,实际上这并不只是礼貌不礼貌的问题。
小编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原因:
一是没看到消息。包括:手机没电了、信号不好(电梯、地下车库等)、没流量、手机不在身边(洗澡、健身等)、不方便看手机(考试、过马路等)、老年机不支持微信(类高三学生)、消息发在群里了(被刷屏又没有@或者@的提示没有及时点翻不到)、时间错位(太晚太早、有时差)、类“bug”现象(手机后台不提示、电脑登录时微信图标在隐藏的图标里、网页版不提示)、生病(心理“生病”、身体生病)以及个人习惯(工作学习时为提高效率而关小黑屋)。
二是,看到消息了。(衡量标准:看到消息提示,看没看到具体内容都算)
1.发朋友圈了(相似行为:朋友圈点赞、评论共同好友、发微博、发空间动态或者看到对方在“玩”手机)。可能是:进行上述行为的时间较长(编辑朋友圈等)、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打算想好了再回复——想着想着就忘了)、告知型消息(认为没有回的必要,典型:父母经常发给你的励志文章等)、虽然现实中没回但是已经在心里回了。
2.没有出现上一条的行为,那么也许是:回复需要深思熟虑(正在脑海里或者借助其他工具寻找答案)、你的目的是寻求帮助(求店铺好评、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填问卷、投票流程复杂等)、对消息内容的重要程度的认知有差异(你着急对方不着急)、当时没有时间回。
有的人可能会想,怎么会没有时间呢?即使再忙,说一句“有事,等一下回你”连一分钟都花不了,这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这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你有时间找他,可是他真的没时间回你。
此外,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遇到过一种情况,有的饭店人多时,先点单的可能后上菜,因为菜单一张一张垒起来了,最先放上去的菜单落在了最下面;同理,微信消息的排列是有时间先后的,最近时间的消息在最上面,如果每一条都回,那么在收到众多消息的情况下,挨个回消息会导致最先发消息的人最后收到回复。
当然,我们也需要衡量自己与接收消息者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且“残忍”的原因。如果对方三番五次、十有八九都不回你,那么除非是特殊情况(对方出了点什么事或者对方已“遁入山林”不用微信),否则你们的关系如何你应该最清楚不过了。比如,你们之前有点什么过节对方就不想回你,这是报复你。
不过,也别把“责任”都推给别人,也许对方不回你消息是因为这会使自己产生负面情绪。除开是ta不善于终止对话而又不想花费太多时间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对方看到你就会想到“尬聊”这些词。
“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认为,日常生活中,破坏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聊天中,某一方感到对方正在防卫。一方的防卫会让另外一方也开始防卫,那聊天的气氛就会被急剧污染。有一种防卫方式叫“自我信息封闭”,发出这种防卫的人,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防卫,只是沟通方式太差导致。对方会提高防卫等级,那就是直接不回你。所谓“自我信息封闭”,就是在聊天过程中不谈自己,喜欢用连珠炮一般的问题去查户口,这种方式就算对方也愿意和你产生联系,他也会找不到聊天的切入点。”久而久之,主动找你是不可能的,对于回你微信这件事也非常抗拒。
另外,回消息会产生负面情绪也可能与超限效应有关。首先了解一下超限效应,它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如果你是“追命连环”式地给对方发微信,可能他看到第一条时是想回的,但是后面受刺激了就不回了。(类似还有人提名一条接一条地发特别长的语音的,看到就放弃了。)
其实,也很可能是对方看了些恋爱心理学导致的。比如在这篇来自Nautilus的文章《回ta消息前你该等多久?》中作者就谈到了等待的力量:
“心理学家进行了上百次研究: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式奖励实验动物。最有趣的发现之一就是‘奖励不确定性’能够显著增加它们追求奖励的兴趣,同时也会提高多巴胺水平,使其上瘾。”
大概是为了提高你的兴趣,于是,对方在你生气的边缘试探,没想到……
注:上述原因可能存在不同条件下的交叉。如:看到消息了,但由于情绪不良(心理“生病”)而不想回。
至于开头提到的“礼貌”的问题,我们想象一下,当人们把“秒”回消息作为社交的基本要求时,面对一时间各方突来的消息,即使你挨个回“在忙”也要花掉不少时间;面对无规律的、随时会来、想来就来的消息,你可能刚回完上一个,手头上的事没做几分钟,下一个消息又来……而我们出于“礼貌”,出于“尊重”,几乎丧失了拒绝的权利,丧失了独处的时间。来自BBC的一篇文章表明:
“那些从不独处的人会面临真正的危险。除非你偶尔有独处的时间,否则你很难内省、自我意识以及完全放松下来。和许多事情一样,质量胜于数量。培养更稳固的关系而不是用喋喋不休的声音填充你的生活,最终可能会对你更好。 ”
我们一边提出“放下手机,跟身边人多一点互动”、反感逛街吃饭时同伴不停地看手机回消息,一边要求自己发消息时对方快速的回应;我们一边为梁朝伟工作时间拒接刘嘉玲电话的敬业行为点赞,一边又因为对方“不回微信”而恼怒;我们难以抉择,我们双重标准,我们该怎么办呢?
就小编自己而言是,闲聊就随缘,有急事尽量打电话,晚回重要消息最好告诉对方原因(不具体说也可以)。当然,如果因为你“不回微信”造成自己损失,那么不要怪别人没有告知你,自己承担后果。
如果是你呢?你会怎么办呢?
有人说,“不回微信”这件事和奇葩说某一期论题“时保联”有一丢丢相似,不管你是发微信的一方,还是“不回微信”的一方,感兴趣都可以看一看,多角度思考会更好。
参考资料及引用:
[1].She'll Text Me, She'll Text Me Not.-Nautilus.2016-2-11
[2].Why being a loner may be good for your health.- BBC - Future.2018-2-28
[3].The Thrill of Uncertainty.-Collaborative Fund.2018-1-11
[4].Projection effect - wikipedia
[5].我为什么不回你微信?-知乎.剑圣喵大师.2017-6-21
[6].2017年中国0-14岁儿童人数、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新生儿数量统计及未来五年儿童人数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产业信息.2017-7-26
[7].《2017微信数据报告》发布,这数据很“大”!-WeChat Moments.2017-11-10
[8].超限效应.- MBA
图片来源:
题图来源imspender
图一作者@喃东尼,《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系列
图二表情包原型出自p站画师仮名ゆたか的同名仓鼠
图三来源《开心一刻∣看看法国人的『尬聊』》知乎题图
图四、图五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关于新冠病毒你要知道的30件事 2022-12-13
-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2022-12-12
- 全天候多场景防疫攻略 2022-12-12
- 哪些人退烧不能用布洛芬? 2022-12-12
- 一图读懂《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2021-11-02
- 《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指导手册》 2021-09-19
- 女性不宜喝茶的六个特殊时期 2021-03-08
- 女性经期卫生与保健 2021-03-08
- 麻烦制造者(五)病毒的跨种属传播是啥意思? 2021-02-20
- 麻烦制造者(四)病毒为啥想变异? 2021-02-20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552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