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只要干净,没有污秽就好”

发布时间:2020-08-03  浏览:1549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光道,江苏徐州人,1915年出生于苏北农村,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哥嫂带大。1933年9月,年仅18岁的吴光道在族兄吴光顺的介绍下,毅然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极端危险、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吴光道立场坚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党的革命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组织安排,吴光道先后任华山县委书记、徐州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州地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文革期间,吴光道受到不公正的审查批判,文革后任徐州行政公署视察室视察员。1982年12月吴光道退休。

吴光道因家贫自小读书不多,仅念过四年的村学,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童年困苦艰难的生活铸就了他勤俭、朴实的性格;长期的革命生涯锻炼培养了他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接触过吴光道的人,大家对他颇多好评和赞誉,认为他没有官气、平易近人、诚实厚道,是一个艰苦朴素、为政清廉的好干部。1956年国家干部工资改革,吴光道行政13级,月薪130元,在当时属于高水平。但他经贫知足、经难知福,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领导、收入高了而改变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朴。1949年全国解放时吴光道做了一件衬衣,到1979年国家改革开放时他还穿着,整整穿了30多年,衬衣上到处是补丁加补丁、可谓鹑衣百结。他的破袜子也是反复修补再穿,而且都是自己动手织补。身边有人不时劝吴光道要适当添置点新衣服,但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衣服不在新旧,只要干净,没有污秽就好。”

吴光道对自己分外“小气吝啬”,但他对生活困难的人和社会公益事业,出手却格外“大方阔绰”。在他任徐州地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时,单位有好几位同事工资收入不高、家中人口较多,日常生活比较困难。他多次主动送钱送物给他们,从不让人家归还,即使有人归还,他也不要,说钱是给孩子们买营养品的。家乡扩建小学校舍,资金不足,他得知后把自己好几年省吃俭用下来的积蓄全部慷慨捐助。老家的亲戚和老乡来城里拜访探望他,他总是自掏腰包出去买菜,并亲自下厨掌勺做饭,还把平时自己不舍得喝的酒拿出来招待大家。等亲戚老乡走了以后,他又把吃剩下的剩菜剩饭认真地收拾保存起来,这些剩下来的饭菜他一个人可以吃几天。

吴光道不仅严于律己,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手中有权却从不乱用、从不谋取任何私利。吴光道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妻子还一直在老家农村务农,吴光道一人独居城市,夫妻两人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直到1982年,省委批准他退休时,吴光道的妻子才由当地部门按政策解决了农转非问题。吴光道有6个子女。大儿子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本来可以在徐州市区某学校任教,他却动员儿子到沛县的农村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二儿子师专毕业后,他要求儿子回老家跟母亲一起务农。三儿子从部队转业回来,他硬让其下到工厂,做了一线工人。其他子女有的去了农村小学,有的去了煤矿。而这期间,吴光道正在徐州地委组织部任副部长,手握一定的干部人事权。有人私下对他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反而说国家要建设要发展,农村贫困地区更需要人,岗位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要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就有价值。

1993年10月,吴光道在徐州逝世。斯人远去,值得永远缅怀,他那句朴实的“只要干净,没有污秽就好”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吴光道同志生前为官、做人、处事的最好写照!(张喜光)

相关新闻
关闭